棗莊新聞網訊 “你好,生產調度指揮中心,工作面一切設備就緒,可以啟動?!薄笆盏??!彪S著地面調度員輕點“一鍵啟動”按鈕,井下泵站、皮帶、轉載機、運輸機、采煤機等裝備按順序依次啟動。這是昨日山東能源棗礦集團濱湖煤礦智能化工作面生產時的真實一幕。
這樣的場景,每天都要在棗礦各礦井的智能化工作面上演。生產現場的職工,除巡查外,整個生產過程已然成為旁觀者”“指揮官”,指揮著由智能設備組成的“大軍”,轟鳴著把沉睡億年的煤炭采到地面。
從“汗水驅動”到“科技驅動”,從“人海戰術”到“智能生產”,從“煤黑子”變“煤亮子”,棗礦的變化顛覆了人們對煤礦和礦工的傳統認知,他們以打造智能化礦山改變傳統生產模式,探索了煤礦企業在新時代實現更安全高效、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棗礦集團源于棗莊礦務局,已有百年歷史?!案擅旱V必須把最先進的技術、最先進的裝備、最先進的管理引入生產中來,推動生產模式變革,才能實現煤礦的本質安全”。正是這種共識,推動棗礦率先探索建設智能化礦山,不僅有力提升了生產工效,而且還把礦工從危險的作業區域、作業時段中解放出來,讓職工更體面的勞動、更有尊嚴的生活。
據悉,早在前幾年的煤炭市場低谷期,棗礦集團就堅持每年投入10多億元進行智能化建設。在濱湖煤礦打造了國內首個薄煤層智能化生產礦井,在付村煤業、新安煤業建成山東省首個6m、6.5m智能化一次采全高工作面,對井下皮帶運輸、供電、行人、供風、排水、提升等系統,全面進行了智能化改造,崗點實現了無人值守,重要機房硐室、炮掘迎頭應用巡檢機器人,建立智慧安監系統,“電子安監員”24小時抓拍違章作業……特別是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套多點驅動鋰電池單軌吊,打破了煤礦先進輔助運輸設備由國外壟斷的格局,職工坐著“井下輕軌”直達工作面。今年,棗礦又啟動了86項智能化重點項目建設,對采煤“無人化”著力破解自動找直、無人干預等難題,對掘進“快速化”大力實施遠距化截割、精準化控制、一體化作業升級等重點,全力推動采掘生產更智能、更高效。
蔣莊煤礦一位韓姓職工說:“我是‘煤三代’,爺爺是拿命討生活,到了父親有了綜采,條件雖好點了,但還是“煤黑子”。而我就不同了,我是掘進工,工作像開汽車一樣,輕松操控著液壓掘進鉆車等先進裝備,徹底告別了打眼、裝藥、爆破等一系列傳統工序,告別‘煤黑子’,有了更體面的生活?!?span style="text-indent: 2em;">(記者 馬國紅 田慧 通訊員 王亞峰)